7月12日至7月23日,由我校、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共同发起的第三届湖北省地理院校野外联合实习举行。来自我校、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科技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民族大学、河南大学以及信阳师范学院10所高校的7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实习。
本次实习以“国家需求与地理科学”为主题,紧密围绕区域水资源配置、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大保护、新农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国家公园体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利用湖北省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特色、三峡和南水北调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神农架国家公园等生态环境。实习线路涵盖汉江-丹江口水库、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神龙架国家公园及秭归产学研基地等多个野外实践教学点。
我校副校长赖旭龙教授表示,新时代背景下,地理学科为国家发展所担负的“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更加体现区域性、战略性。因此,本次野外联合实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躬行实践 跨越千余公里
七月炎炎酷热喧,躬行实践苦而甘。在酷暑中,实习师生跨越千余公里,对鄂西地质地貌特征、演化与资源环境、襄阳古城保护与旅游、丹江口水利枢纽与区域水资源配置、水库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建设、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长江大保护等进行了考察与研讨。
7月12日的启动仪式结束后,我校李长安教授带队前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化石林,在雨中现场教学,详细介绍了硅化木的形成原因与条件。随后实习队伍走进地大逸夫博物馆,对地球的起源与发展、珠宝玉石、矿物岩石、生命的来龙去脉等进行了学习与了解。
之后的12天里,野外联合实习团队围绕汉江古河道、古城保护与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工程、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与地理学、地理学与地质公园、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大九湖湿地与生态地理、峡谷地貌与水土流失治理、滑坡与三峡库区消落带等专题进行了现场观察、教学、交流与讨论。
当地理学习从教室来到了野外,古老的地质演变过程在现实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示与描绘。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古城襄阳、气势磅礴的丹江口水库大坝、九转千回的神农溪纤夫文化走廊、焕然一新的卧龙岗移民新村、被时光雕刻的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地理学子的摇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实习基地、坎坷崎岖的链子崖……还有大九湖湿地、秭归屈原祠、农夫山泉生产车间等等,都留下了师生们矫健的身影。
在三峡秭归,我校侯林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三峡翻坝物流园的建设原因:为了提高物流园的通航能力。他说到,大坝选址的条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岩性和构造稳定性。因此,三峡大坝可以称得上是——上帝赐给中国的礼物。
而针对地理知识拓展与实践能力提升,本次联合实习重点开展了鄂西地区的地质与地貌、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水资源、城乡建设与土地规划、古城保护与旅游、地球关键带与环境、国家公园规划与生态保护等野外教学。可以说,本次野外联合实习是一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的综合性实习。
学术探讨 感受地质人文
在为期12天的野外实习过程中,不少同学都在野外记录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感。翻阅同学们的野外记录簿可以看到,记录的内容涵盖地质定位、地质内容、地质描述、观测结果与感受等多个方面。比如,我校的张玉克同学写道:“在神龙架林区进行的野外考察收获满满,但由于当天雾气过大,未能认识观察到神龙架的代表性板壁岩。期待下次可以进行更为完整全面的观测。”
除了白天紧张而密集的野外实践学习,同学们还利用晚上的时间聆听了高校教师们带来的学术报告。按照李长安教授要求,报告主题紧紧围绕“地理学与国家需求”展开,强调了地理学服务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理念,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学生地学思维的培养。
本次联合实习共推出了1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并推动各实习小组进行夜间交流和校际交流。实习期间的学术讲座涵盖《小现象,大道理——论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花岗岩红壤崩岗侵蚀及坡面水分状态》《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我们身边的实践》《“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百年蓝图的实践与探讨》《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无人机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等多个主题。
比如,我校李长安教授在《小现象,大道理——论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讲座中指出,“从形态到成因”,地质学是地貌成因研究的钥匙。因此,中国地质大学地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地质学学科深厚基础的推动。
而面向初次接触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学生群体,李长安教授仔细讲解了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格式、观察剖面以及绘制剖面图的方法。李长安教授介绍道:“地学思维的基础是逻辑。而地学野外实践的记录格式主要包括点号、GPS坐标、点位、点义、露头和内容,内容部分围绕剖面特征和岩性观察展开。”
此外,来自武汉大学的代侦勇老师就“无人机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专题报告。他着重向大家介绍了无人机遥感产品DOM(正射影像)、LIDAR(激光雷达)及倾斜摄影三维模型。针对无人机的未来应用前景,代老师作出展望:“无人机测绘将逐渐取代外业测量,AI+5G将使无人机应用范围极大程度拓展”。
院校交流 传承地理初心
据悉,湖北省地理学发展对于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落实我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伐,引领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湖北省地理联合实习开始于2017年,至今已举行3届。自2017年以来,湖北省地理联合实习由我校、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共同发起。联合实习得到了湖北省内11所高校积极响应,吸引了湖北省相关院校及外省院校的参与。
如何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的布局,以大视野、大格局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一个前沿性的课题。湖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李星明认为,此次联合实习是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旨在推动地理学基础人才培养与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共享湖北高校地理学科优质教研平台与实践实习平台资源。这种多校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不仅加强了省内相关地理院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还进一步完善了现有地理学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
实习期间,各校师生还就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与学科建设进行了交流。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习,不仅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涵,还认识到了地理科学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意义。地理学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也具有很强的引领性、辐射性和支撑性。本科阶段是学习基础学科知识的黄金时间,希望学生们努力学习知识,把握地学发展的时代脉搏。
7月23日上午的总结大会上,参会师生们对此次野外联合实习做出了总结。兄弟院校师生对我校负责的这次实习,在内容制定、路线选择、精心组织、周到安排给予了高度赞赏。我校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联合实习,我校继续加强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地理学科实践实习平台资源共享。这对湖北省高校地理学科的建设和地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由李长安教授担任实习学术指导,由王伦澈教授任队长,彭俊芳老师为副队长。